分享

一个“空壳村”的嬗变
南宁日报  2018-09-18 11:00:48

  原标题:一个“空壳村”的嬗变 ——邕宁区那楼镇以产业示范园为引擎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一个“空壳村”的嬗变

  三江村“扶贫车间”工人正在用桑叶喂蚕。 (农建进 摄)

  南宁日报记者 杨 静 通讯员 熊千梅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是确保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举措。

  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子被称为“空壳村”,曾经的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就是“空壳村”。如今,三江村已成功“破壳”,变成了“实心村”。

  这一嬗变,缘于邕宁区积极借力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把资源整合起来、农民组织起来、产业发展起来,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社民,村庄更有精气神,村民更有获得感。

  借力发展 从弱到强

  “20世纪80年代,全部土地都承包到户,一些集体所有的山塘、禾场、晒场也属生产队所有,并大部分已承包给个人,村集体所有的土地、集体资产几乎是空白。”三江村村支书李文倾说,这也是很多贫困村所面临的困境。

  2015年,三江村被认定为贫困村,当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超过1万元,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改善村级面貌有心无力。恰逢其时,邕宁区党委、政府引进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三江村,流转土地2100亩建设桑蚕示范基地。三江村“两委”班子主动对接企业,成立祥联种养专业合作社,并且整合自治区、南宁市和邕宁区共400万元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扶持资金,建设4栋蚕房作为“扶贫车间”入股公司。车间所有权归三江村委,村集体每年可获得4%—8%的入股分红,预计每年可获得16万元以上稳定村集体经济收入。

  在三江村现代生态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里,一幢幢崭新的蚕房拔地而起。基地里,小蚕共育室、蚕茧收购站、蚕沙无害化处理池、优良桑苗繁育地等先进养殖设施一应俱全,从桑苗的选育、自动喂蚕、自动上蔟到高速度分选蚕茧等全部实现自动化。“蚕茧质量也由原来的2A、3A提升到5A级标准以上,蚕茧出茧频率翻了一番,出售价格每公斤平均高出市场价1.5元以上。”三江村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合作社负责人黄永昌说。

  搭乘扶贫产业“顺风车”,三江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促进了全村脱贫摘帽。截至2017年底,三江村实现100户411人贫困人口脱贫,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7户453人的90.72%,贫困发生率从16.39%降至1.81%,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强村富民 齐头并进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效带动村民增收。如今的三江村,大部分农户都有三本账:土地流转账、产业基地务工账、合作社分红账。这三本账怎么来的呢?三江村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每年可获得700元/亩租金;通过合作社委派,在桑蚕示范基地务工,桑叶采摘高峰期可以解决三江村8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务工增收;农户以资金、土地形式入股合作社,每年还有分红收入。

  “公司+基地+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的‘动车模式’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现在我在桑蚕示范园基地务工,一个月有2500元收入,家里的5亩土地流转给基地,每年租金收入有3500元,年底合作社预计分红2万元,今年的收入预计超过5万元。”三江村村民廖春年透露。

  跟廖春年一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致富的群众越来越多,他们对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过去很多群众守地意识强,不愿意流转土地。而现在,尝到甜头的村民们个个干劲十足奔小康。”黄永昌说。

  如今三江村继续深耕种桑养蚕产业,进一步延伸桑蚕产业链条,形成长效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有效提高桑蚕产业附加值,如桑叶喂蚕、制作桑叶茶,蚕茧销售,桑枝微贮饲料饲养家禽家畜、发展食用菌,桑葚酿酒,菌渣制成肥料还田,蚕沙提取叶绿素及有机肥发展种植业。

  而同时,邕宁区引进了桑蚕加工龙头企业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投入2.5亿元于八鲤工业园区建设蚕茧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开发缫丝生产,生丝、绸缎、丝绵、床上用品、服装制造等后续高端产业,进一步促进了包括三江村在内的城区种桑养蚕业的发展。

  新风新貌 红利共享

  沿着三江村主干道前行,记者看到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矗立的太阳能路灯,村道一侧的健身设施安装到位,农户家中宽带光纤实现全覆盖。三江村的一切变化源于集体经济发展的福利。“精准扶贫前,那楼镇通往三江村的道路坑洼,更谈不上公共服务设施。如今村里实现了‘村村通’,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经常举办文艺晚会,可谓‘焕然一新’。”李文倾说。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江村建立村集体同群众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2017年,三江村19名学子考上了大学,这让全村人倍感欣喜,为了鼓励莘莘学子再接再厉,村“五人议事小组”讨论后决定,从集体经济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教育激励奖,对子女考上大学的家庭户给予1000—1500元奖励,以激发更多家庭户见贤思齐,实现扶贫扶智的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村集体拿出部分资金投入到建设当中,使项目建设“锦上添花”。三年来,三江村先后修建14条水泥路约25公里,建设污水处理池3个,安装太阳能路灯300多盏,硬化巷道3000米,戏台、球场等娱乐设施日趋完善,全村90%户人家住上楼房。

  三江村还积极培育文明新风,举办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三方”(脱贫户、未脱贫户、帮扶干部)见面会、扶贫夜校等,定期组织开展相关评比和宣讲活动,增强了群众的文明意识,培育了良好的文明新风尚。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是我们三江村发展的目标,不仅钱袋子要鼓,脑袋也要充实,社会风气更要和畅。”李文倾信心满满地说。

编辑:唐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