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江西,在广东“沉睡”12年后——
清代徽式古宅“移居”玉林大容山
古宅气势磅礴
核心提示
清咸丰年间始建于江西婺源,2002年在当地被拆解运往广东保存,2015年再被运到玉林大容山龙门景区按原貌复原重建,成为岭南大地上罕见的完整的徽式建筑。日前,记者在大容山龙门景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探访了这座徽式建筑文化宝库。
在原址拆除 异地复原
未及古宅,记者远远便被其磅礴雄伟的气势所折服。整座宅子呈长方形分布,像一座古堡,坐北朝南,高大的马头墙将宅子围得严严实实。门楼前,一对石狮子威严立在两侧,门楼脚跟和上面的石雕、木雕与墙上的砖雕精美无比,相互映衬,将徽式建筑特有的元素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这座宅子厚重的历史感与浓郁的文化气息。
“因为这座宅子原来的主人姓江,所以我们将其称为‘江家大院’。”广西乐源大容山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蒋经理介绍,江家大院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由当地一江姓县太爷所建,耗时7年才完工。
“2002年,古玩收藏家王宽在江西婺源发现了这座古宅,如获至宝,就将其买了下来,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把木屋化整为零,运回广东放在仓库保存了起来。”蒋经理表示,江家大院就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被保存下来的。据了解,王宽发现这座古宅时,还有不少江家后人在里面居住,足见古宅的坚固耐用,而王宽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将古民居进行整体挪移复原。
考虑到对古民居的保护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江家大院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重建。直到2014年,当时的大容山投资人邱云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躺”在仓库里的江家大院,便组织专家进行两个多月的考察、考证。最后,邱云辉确定这座宅子确实是原汁原味的徽式古民居并将其买下。
几经考虑之后,邱云辉认为,无论是从环境还是气候等方面考虑,大容山都是江家大院最好的“归宿”。于是,在2015年,江家大院落户大容山。
屋内装饰
运输小心翼翼 重建历时近1年
“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江家大院重建的全过程。”蒋经理回忆到,“江家大院重建的材料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青砖,一种是原来的木质构件,包括形式各异的木雕等。”蒋经理介绍,木质构件全部是从原来存放的广东仓库运来的,而青砖则是在江西婺源从当地拆除的徽式古宅中收集购买而来的。
“为了便于复原,江家大院在原址拆装时就画好了结构图,并且每件材料都做了记号。”蒋经理表示,这为复原节约了时间且避免了出错。他回忆,材料都是通过货柜车运输到大容山龙门景区的,由于那时上山道路弯多且陡,很是颠簸,当运输车辆到达龙门景区准备卸货时,货柜内的材料早已移位。这对木质构件来说没什么,不影响装卸,可对青砖来说,则不然。
“打开门发现,原来在货柜内堆垒地非常整齐的成堆青砖都变得七倒八歪了。”蒋经理说,他准备用铲车将青砖成堆卸下来的想法行不通,为了稳妥起见,只能采用人工方法卸货。由于青砖比一般的砖沉,成人双手各拿一块比较吃力且容易摔碎砖块,所以,江家大院所有青砖都是工人用双手一块一块小心翼翼地从车上卸下来的。偌大的院子,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重建复原江家大院大概从2015年5月动工,2016年年初完工,用时近1年。”蒋经理补充到。
装饰以木雕为主
装饰以木雕为主 堪称一座艺术宝库
推开大门,记者不禁为大院内的场景所惊叹:从下往上,所有的木质承重柱下面,都是以狮子为原型的砖雕;柱子很直,大小均匀,直径约有50厘米;大院为多进式格局,左右两侧为两层厢房,内墙全部都是木的,上面的各种木雕是大院重要看点所在,雕刻内容多为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技艺十分精湛,惟妙惟肖,形态逼真。整座大院木雕充分体现了徽式建筑中的“粉壁”这一特点,堪称一座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大院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四面外墙用青砖砌成,主要是防火,其他内墙都用木材制成。”蒋经理介绍,上梁架多用硕大圆木架设,注重装饰,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大院内,保留了古式饭盒、花轿、煤油灯等不少日常生活用具,部分厢房内还有床、椅和梳妆台等家具。透过这些物件,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在这里居住的生活场景。
蒋经理介绍,江家大院长42米,宽17.6米,高8米,总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是典型的清徽式古民居。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三雕)为装饰特点,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是一座包括正厅、中厅、厢房、院落、天井等五进两层结构的古建筑,其中仅厢房就有48间。落户于大容山龙门景区后,用的还都是原来的木构件、石构件,原汁原味地把江家大院复原了。
“鉴于江家大院在艺术以及其他方面的宝贵价值,为了保护这座珍稀的古宅,目前大院还未对外开放。”蒋经理表示,现在公司正在积极研究科学开放方案和经营业态,力争早日把江家大院向游客开放,让游客在一睹其迷人风采的同时也能保护这座古宅。
(据玉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