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会深读】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2018-03-16 11:24:18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唐志强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周 珂 王春楠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对民族团结作出重要指示,“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更加坚实、纽带更加牢固”。

  广西拥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2000多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手牵手,心连心,守望相助、共荣共兴,携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不断固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让民族一家亲的似锦繁花在八桂大地常开长盛。

  心手相牵——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

  位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龙凤村的金鸡屯,居住着6 个民族10个姓氏的75户人家,村民讲桂柳话、壮话、仫佬话、侗话等11种语言,但是长期以来却如同一家,彼此尊重,和睦共处。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有个特别的小山村“登晒”,它一半属于三江富禄苗族乡,另一半位于贵州黎平县龙额乡,村里并没有划分界线,乡亲们互帮互助、团结协作。

  来自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欧彦伶委员说,这些年来,广西民族团结工作一直都是措施有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尊重、包容、和谐的局面,像金鸡屯、登晒村这样的景象并不鲜见。

  长期以来,广西始终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来坚守,作为工作接力棒来相传,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逐年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财政支持力度,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近5年来投入10.71亿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保障,近5年来投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城乡低保资金约180亿元,占全区64.1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 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成为了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5年来,广西经济实现年均8.3%的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

  守望相助——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月6日,在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八圩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29户1392名白裤瑶同胞集中喜迁新居,

  告别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大石山区,以敲铜鼓、打陀螺、吹牛角等瑶族特有的庆祝方式,来表达心中的喜悦。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经过精准识别,截至2015年底,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2万人、贫困村5000个、贫困县54个。贫困人口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不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民族地区不实现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这是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

  “我县人口52万人,少数民族占75.27%。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奔小康,我们责无旁贷。”融水苗族自治县县长马空代表介绍,去年该县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744亿元修建8条二级路,为群众打通致富路;同时通过发展壮大杉木、黑香猪、水产、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努力提高群众收入。接下来还将依托本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少数民族特色发展旅游产业。“走在脱贫奔小康的大道上,我们有信心不让任何一名大苗山的老百姓掉队”。

  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书记罗朝阳代表告诉记者,他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得益于国家的民族政策,许多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边民通过互市贸易,增加了收入,建起了新房,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据了解,近5年来广西财政投入资金53.26亿元,推进兴边富民大会战,全面解决0-20公里范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困难。

  与此同时,广西大力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下达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4.85亿元,支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下达资金6.81亿元,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食堂改造、校园建设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下达资金55.60亿元,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公路“千村通畅”工程……如今,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共荣共兴——

  让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在广西,“三月三”既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12个世居民族每年有2700多万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欢度这个节日。这期间来到广西的游客,一定会被对山歌、抛绣球、斗芦笙、抢花炮等具有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深深吸引。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过程中,广西始终把推进民族文化繁荣作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广泛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建设各民族共享共乐的精神家园。打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三月三”歌圩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成功推动崇左花山岩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

  崇左市高级中学教师黄花春代表表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部分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兴趣减弱,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够强烈。建议在日常教学中加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统语言、传统体育项目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在校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认识。

  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农代表提出,通过增加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经费投入,健全工作机制,做好基础研究、项目策划,综合施策,提高我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让其更好地发展。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彦伶委员认为,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抢救性的保护和挖掘,真正让少数民族文化生机勃勃地发展下去,这对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事业持续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为广西带来了巨大的政策红利、发展红利、改革红利和稳定红利,为全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边疆安宁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重要保证。进入新时代,广西将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让“民族一家亲”的繁花越开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