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想乡村好 要有“三件宝”——来自农村的广西代表话乡村振兴
2018-03-07 10:06:03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唐志强

  要想乡村好 要有“三件宝”

  ——来自农村的广西代表话乡村振兴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李 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支部书记们,他们对实现乡村振兴有着怎样独到的见解呢?当刘入源、祝雪兰、郭以录、罗朝阳等几位农民代表聚到一起,乡村振兴成了他们热议不断的话题。他们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乡村振兴要抓好“三件宝”——产业、人才、文化建设。

  “没有产业,农民怎么脱贫?”全国人大代表、博白县江宁镇长江村养羊协会党支部书记刘入源说。

  刘入源对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深刻、独到的理解。他表示,乡村振兴必须招商引资,引产业进来,走产业扶贫之路,实现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多年的努力,刘入源结合当地实际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之路。2016年以来,他带领博白县一家农牧公司在长江村党总支部的指导下,成立了农家党校、养羊协会和协会党支部,带领周边农户、贫困户投入养羊事业,探索形成了贫困户自主经营、入股分红、托管代养的产业扶贫模式,帮许多缺资金、缺技术、缺信心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没有产业,致富无门。”全国人大代表、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说,8年前,新立村村民每年的收入才3300多元。共联屯更低,只有2500元/年。后来,他们在村里发展产业,种植番茄、芒果、火龙果等农作物带动农民增收,还搞起了农业休闲旅游等,村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介绍,山坪村曾是贫困村,这些年,她带领乡亲们种植茶叶和八角,村子渐渐发展了起来,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富起来了,就有进一步壮大的想法。祝雪兰发现,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六堡茶历史上外销到南洋的“茶船古道”及其重大的文化历史内涵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一条连接海内外数千公里的六堡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凸显。她希望从国家层面挖掘“茶船古道”的历史价值,打造“茶船古道”文化旅游产业新篇章,使之更好的融入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山坪村正好“借船出海”,实现发展升级。

  振兴乡村,依靠产业;产业升级需要大量有致富本领的人才。

  刘入源2009年开始创业养羊,当时,市场上一公斤羊肉的价格是70元左右,相当于猪肉价格的3倍多。他一次引进了30多头黑山羊,花了3.5万元,这是他当时全部的积蓄。因为之前从没干过养殖,不懂防疫技术,短短一个月内,羊全部死了。

  吸取教训,他通过学习钻研养殖和防疫技术,终于练成了“绝活”,走上了致富之路。

  “没有能力和技术,发展太难了。”刘入源认为,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而这需要各级组织尽快的培养和支持。

  “乡村振兴要留住人才,但是现在不但村里的大学生人才留不住,很多村干部、乡村教师都要往外走,因为感觉农村发展空间小呀。”祝雪兰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应该多发声,为农村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才能吸引人才回到农村。

  “要留住人,就要有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环境。”全国人大代表、武宣县黄茆镇上额村党总支部书记郭以录代表说,以前他们村的村民绝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在村里。有的人一年也就春节回来几天,过完节就走了。这几年村里的情况越来越好了。一是村里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发展起了养殖业,很多村民回来养牛养羊,挣了钱。二是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好了,比如村里建了小广场,晚上很多村民去跳舞、聊天,农村生活不像过去那么闷了,村民的心也留住了。不过这还远远不够,要进一步吸引人才回到农村,政府还要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让回乡创业的人有更多的创业空间。

  “振兴乡村,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郭以录说,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现在有一个误区是,认为振兴乡村就只是振兴乡村经济,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业等产业,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就行。所以农村普遍存在抓经济硬、抓文化软,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说得多落实少的情况。“光富口袋,不富脑袋,乡村就会失去发展的灵魂,失去生命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提升农村建设的文化品位、促进农旅融合,对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额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成全国榜上有名的文明村,就是最好的例子。”郭以录对此无比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