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香樟基地。 (中和乡政府供图)
村民参观学技术,香樟飘香促增收。 (黄高生 摄)
中和乡坛西村光伏发电设备。 (覃兆剑 摄)
邕宁区打造桑蚕产业链。 (张艺军 摄)
三江村集体经济项目——标准大蚕房内景。 (张艺军 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可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乡村产业兴什么、怎么兴?近年来,邕宁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推动产业扶贫和产业富民各项工作,乡村产业蓬勃发展。近日,记者走进邕宁区,触摸邕宁区产业扶贫和产业富民的强劲脉搏。
亮点1
以工促农开辟发展新空间
“你看,两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山,摩托车都难走。现在却是南宁市最具现代化的养蚕基地。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还真不敢相信。”南宁市祥联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黄永昌指着一幢幢崭新的大蚕房自豪地说。这个养蚕基地位于那楼镇三江村。
种桑养蚕本就是那楼镇三江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近年来,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加上桑蚕市场价格不稳定等因素,蚕农的收入并不稳定。2016年3月,三江村成功引进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2100亩土地建立种桑养蚕基地,成立南宁市祥联种养专业合作社,利用投融资平台和吸纳那楼镇1453户贫困户小额信贷款2480多万元,建设36栋集小蚕共育室、蚕茧收购站、蚕沙无害化处理池、优良桑苗繁育地等先进养殖设施于一体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桑蚕“扶贫车间”。目前有6座大蚕房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记者看到,在一间大蚕房里,喂蚕车、方格蔟等先进的设备一应俱全。这对于以前的传统养蚕户来说,一种“鸟枪换炮”的感觉尤为明显。基地员工荷娇红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在家养蚕,夫妻俩起早贪黑只能管1张蚕床。在基地里有了现代化的设备两个人就能管12张蚕床,蚕茧又白又大,价格还好。”
三江村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的“动车式”产业扶贫模式,将贫困户与企业、基地、合作社利益有效嫁接。由时宜公司负责提供优良种桑苗、种养殖管理技术支持、蚕茧保价30元/公斤收购等,合作社负责组织、吸纳贫困户就近发展生产及经营管理,农户则按公司要求种桑养蚕,并引入养蚕保险,降低风险。通过公司的带动,形成利益联合体,全面提升改造三江村传统种桑养蚕模式,农户在技术、质量、销售等方面均有了保障,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在2016年底已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而给三江村带来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是,一个大型蚕茧精深加工生产基地的落地——邕宁区引进的桑蚕加工龙头企业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在三江村建设占地5亩的鲜茧收购、烘干配套设施,投入2.5亿元于八鲤工业园区建设蚕茧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开发缫丝生产及生丝、绸缎、丝绵、床上用品、服装制造等后续高端产业,这大大促进了种桑养蚕业的发展。
依托时宜公司、桂合丝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目前,全城区桑蚕合作社发展到10家,全城区桑园种植面积56500亩,其中,完成桑园更新改造6500亩,建立大型小蚕共育室18个,桑蚕大户增加到65户,全年发种量为159310张,共产鲜茧123522担,鲜茧均价45元/公斤,产值达2.779亿元,2017年比2016年提高19%。
亮点
2
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彰显
临近春节,中和乡贵德沃柑产业示范区的沃柑迎来挂果季,黄澄澄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每株都能有80至100斤果,今年的收购价格还不错。”基地负责人孙庭春告诉记者,邕宁贵德沃柑产业示范区共转流土地3500亩,有2500亩已种下沃柑果树,其中的300亩正满3年种植期,今年正是丰产期。
中和乡那才村村民施能圣正在果园里忙碌,他说,以前家里的15亩地用于种甘蔗,一年到头可能只有1万多元的收入,而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基地,每年的租金收入有7000多元,自己还可以在基地务工。“去年工资2500元,今年升至3000元,若加上管理沃柑每斤提成0.1元,收入还更高。”他高兴地说。目前,基地里像施能圣这样的固定工人还有40多人,都是当地村民。
而在位于中和乡中和社区祥旦坡的邕宁区绿野香樟产业示范区,放眼望去,低矮的香樟已绿,铺满了附近的山头。在基地,一个仓储加工大棚刚刚建成不久,已投入生产。
绿野香樟产业示范区是由广西与农共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以生物科技为依托,提取香樟醇、香樟精油、沉香精油等产品。“目前示范区共转流1200亩土地种了香樟,我们计划今年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全乡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 中和社区党支部书记孙兴效介绍说,香樟产业是非常适合当地的扶贫产业,贫困户最缺乏的是技术和资金,而香樟种植管理粗放,对技术要求不高,一般村民都能掌握。这也是一个见效快的项目,种植一年半后就可以有收入。同时,依山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也契合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
祥旦坡的村民都把土地转流给了公司,村民黄丽娟就是其中之一,她说:“以前家里的地都闲置着,为了避免丢荒,免费给别人种甘蔗,自己则外出打工。现在有了土地租金收入,自己回到基地打工,每个月都能有2000多元收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邕宁贵德沃柑产业示范区和绿野香樟产业示范区都是邕宁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7年,邕宁区大力实施“2135”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其中,邕宁香流溪热带水果产业(核心)示范区和邕宁一遍天原种猪产业示范区已获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四星级”称号;邕宁区坛里沃柑产业示范、邕宁区绿野香樟示范区获“广西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称号;新江镇秋实田园果蔬产业示范区、那楼镇坛墩果蔬产业示范区、中和乡贵德沃柑产业示范区、那楼镇屯了牛大力产业示范区、那楼镇中山柑桔产业示范区、百济镇新平金香柑产业示范区获“广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称号;五个乡镇结合自身优势产业各创一个乡镇级示范区。
不同产业、层次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有效提升城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水平,辐射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培育发展农业新业态。目前,邕宁区的示范区创建正逐渐步入增点扩面、提质升级的新征程,将描绘一幅更壮丽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美丽画卷。
亮点
3
互助会按下产业脱贫的“快捷键”
黑皮花生已成为蒲庙镇广良村的特色产业之一,这得益于优质花生扶贫产业互助会的助力。2017年8月,通过互助会牵线搭桥,广良村将首批黑皮花生共2640公斤卖给南宁市人人想食品有限公司,贫困户们共收入32680元。这也是该村首批成功通过互助会出售的黑皮花生。68岁的梁承宪在2017年仅种了0.4亩黑皮花生,除自留一些做种子外,其他全卖出,卖得了1380元,她表示今年还要扩大种植面积。
为进一步带动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2017年,邕宁区出台相关政策,筹措资金250万元划拨到各乡镇,引导辖区各村(社区)结合实际组建扶贫产业互助会149个,组织贫困户“抱团”发展产业,促进生产增收。
邕宁区各村(社区)“五人议事小组”围绕1个主导优势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成立2个以上以辅助特色产业为主的扶贫产业互助会,每个扶贫产业互助会带动发展1种特色产业。各扶贫产业互助会设立理事会,由理事长、副理事长共5名成员组成。其中,理事长由责任心强的致富能手、种养大户或在行业中有较高威望的农户担任,副理事长由4名成员组成,至少有1名是村委干部(首选支书或主任),其他为种养大户。理事会主要职责是负责统计会员种养项目规模、数量,负责在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为农户提供帮助,增强农户发展产业致富的信心,努力增加会员的收入。
为确保服务对象精准,邕宁区规定每个扶贫产业互助会必须吸纳本村(社区)20%以上贫困户(脱贫户)作为会员才能申请成立。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采取“委托经营”的方式加入互助会,鼓励符合条件的一般农户加入互助会。
扶贫产业互助会按下了邕宁区产业脱贫的“快捷键”。
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也成立了大头菜扶贫产业互助会,鼓励一般贫困户种植大头菜,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可以采取“委托经营”的方式加入互助会,并以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技术指导后盾,依托农村淘宝和各大企业、大中专院校、机关单位逐步实现线上线下销售,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也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为贫困户的增收拓宽了渠道。“每到大头菜成熟之时,都会有收购商到我们村来收购大头菜,不用出门就可以卖掉大头菜,每亩可收益6000多元。”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贫困户李增请说。
目前,三江村贫困户在大头菜扶贫产业互助会的带动下,已经成功种植了大头菜126亩,涵盖了23户贫困户,约占全村贫困户的19.7%。三江村第一书记蔡金龙告诉记者,目前三江村的大头菜种植已发展至130亩左右。
由于可观的收入,许多贫困户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扶贫产业互助会也得到了村民们的强烈支持。当前,三江村还成立了三江村特色种植产业互助会和特色养殖产业互助会,不断吸引村民们互帮互助发展产业,共同增产增收。据统计,这些互助会已经惠及了三江村贫困户96户286人,非贫困户58户172人,贫困户参与率达到了58.5%。
亮点
4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富民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村富民的一把金钥匙。邕宁区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精选资源开发、资产盘活、产业带动、物业租赁、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等模式,以村民合作社为载体,加大建设投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16年以来,累计安排各级财政资金5280万元,推动70个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实现了30个贫困村(含脱贫摘帽村)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至2017年11月底,城区30个贫困村年度收益已达90.7万元,所有贫困村年度集体经济收入均已达到2万元,其他面上村集体经济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据了解,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委托企业经营或入股分红、土地流转、闲置资产或楼面出租、光伏发电项目收益、自主经营产业项目等。
在中和乡新安村, 30千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在1月18日安装完工,通过验收,至此中和乡8个村(社区)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建设全部落地。中和乡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总投资240万元,其中每村投入30万元建设3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40千瓦,预计今年2月初可并网发电,并网后每年可发电2—3万千瓦时,预计每村每年可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光伏发电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一种绿色能源项目,技术相对成熟,劳动力投入较少,建成后可以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前景可观。”新安村村委会主任黄本勤表示。
百济镇红星村则把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扶持资金委托给合作社经营,建设坛里立体种养产业基地,生产原生态食材。红星村还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优势,与南宁学院、广西土野网及合作社等签订“校政企社”四方协议,通过电商模式,搭建“互联网+精准扶贫”原生态食材供应体系,不仅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还为村集体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收益。
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各村因地制宜,各显神通——部分村将集体经济建设扶持资金入股到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每年可获得8%—10%的分红收入;蒲庙镇广良、联团、华康,新江镇华联,那楼镇罗马等村利用集体经济资金建成发展光伏发电项目,设备产生的电力除供应本村外,还可出售给南方电网公司,获得稳定集体经济收益;那楼镇三江村与广西时宜科技有限公司、祥联种桑养蚕合作社合作,投入400万元建设大蚕房,28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发展桑蚕产业,每年每户获得劳动收入约1.5万元,村集体按投资比例享受利润分红,2017年已获得集体经济收益4.2万元。
大部分村获得集体经济收入之后又将之分配用于公共设施或产业设施建设,村级集体经济的蓬勃兴起,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