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协委员建议推动循环经济让分类垃圾“有家可回”
2018-01-29 13:39:09  |  来源:南宁晚报  |  编辑:唐志强

  【广西要闻】政协委员建议推动循环经济让分类垃圾“有家可回”

  小区里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方便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广西要闻】政协委员建议推动循环经济让分类垃圾“有家可回”

  不同颜色的垃圾袋装不同种类的垃圾

  【广西要闻】政协委员建议推动循环经济让分类垃圾“有家可回”

  在南宁街头,道路旁设置有带垃圾分类功能的垃圾桶

  随着城市发展,生活垃圾处理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而垃圾利用好,也能变废为宝。加大环境教育投入,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加快循环经济建设步伐,让分类的垃圾“有家可回”……就更好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出席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积极支招。

  现状 垃圾分类后缺乏可回收机构

  据了解,南宁市去年生活垃圾日均收集转运处理量约为3100吨。而近几年来,南宁的生活垃圾量正以每年13%的平均增长率高速增长。

  这么多的垃圾如何处理?据介绍,在南宁市平里静脉产业园2016年投入使用前,城南生活垃圾填埋场是南宁市自1995年以来唯一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承担了十余年的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任务。平里静脉产业园包括生活垃圾卫生发电厂工程、卫生填埋场工程等子项目,目前发电厂日焚烧处理能力为2000吨,填埋场总库容约600万立方米,平均设计处理能力为1135吨/天。在城南填埋场关停后,平里静脉产业园虽然尚能处理南宁市市区所有的生活垃圾,但建设新的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仍很迫切。

  目前,南宁市正积极筹备在“十三五”期间建设江南循环经济产业园,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包含一座设计处理能力3000吨/日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一座设计处理能力2000吨/日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项目计划建设工期为2019年至2023年。

  垃圾利用得好,也能变废为宝。据介绍,南宁市从2014年开始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目前已有多个小区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但仍存在垃圾分类后缺乏可回收机构,不能实现垃圾分类回收产业,生活垃圾在中转运输和终端处理上尚未实现分类,垃圾分类成效尚未显现等问题。

  分析 居民对垃圾分类主动性不强

  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的问题,也引起了自治区政协委员的关注。黄小川委员表示,国内垃圾分类的推广较为缓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全国各地有很多城市开展垃圾分类,但至今没有一个可复制、可持续的成功案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环保宣传不到位;至今未出台针对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居民没有约束;缺乏资源化终端(尤其是有机垃圾),垃圾分类之后没有出路;分类收运体系不健全,有的地方建设了资源化终端,居民没有分类,或分类后投放不精准,或收运时混装,一环脱节,前功尽弃。

  黄小川委员认为,垃圾分类难以实现最深刻的原因是缺失公平机制——分类产生价值,前端推动分类的宣传者和参与分类的居民没有回报,价值实现到终端处理企业。实际上,分类之后,垃圾已成了原料,输送到生产企业,理应有回报,可目前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很难持续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因此,垃圾分类和精准投放总是难以实现,而后续一系列环节也就难以实现。其实,现在垃圾处理技术已日趋成熟,分类之后,清运和处理是整个系统中最简单的部分。

  建议 建立分类投放处理一条龙体系

  据悉,自治区发改委、住建厅去年底联合印发《广西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工作方案》,将在全区范围推广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中南宁市要在2020年底前先行实施,实施主体主要是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并要求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就如何更好地推广生活垃圾分类,黄小川委员提出一系列建议:

  1.加大环境教育投入,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加大对幼儿园、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投入,尽快组织开发广西本土的垃圾分类和循环经济地方教材,让孩子们从小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教育带动家长以及社会大众不断深化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2.加大公益宣传投入,同时,提供必要的配套设施。在每个小区配套一组回收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纺织品等物品的资源回收箱(不是垃圾桶),引导居民精准分类。每个小区设相对固定场所,以便志愿者为居民提供环保宣传教育服务。

  3.加快循环经济建设步伐,让分类的垃圾“有家可回”。广西缺乏资源化终端,居民分类的垃圾“无家可归”,环卫部门不得不混装清运,伤害了参与分类居民的积极性。因此,加快各类(特别是有机垃圾)资源化终端的建设步伐,是落实垃圾分类的基础。

  4.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一条龙体系,保证垃圾分类和实现资源化的成效。建议出台循环经济的鼓励政策,比如,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优先购买循环再生产品,或者对购买循环再生产品的企事业单位予以相应的补贴,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形成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他山之石

  “绿色交换”造就 “世界生态之都”

  巴西有个小城市叫做库里蒂巴,是世界上第一批被联合国命名的5座“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与加拿大的温哥华、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罗马、澳大利亚的悉尼齐名。

  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库里蒂巴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生态之都”?原来,这个城市实行“绿色交换”:垃圾可以用来换取食品。库里蒂巴市政府倡导了一项“让垃圾不再是垃圾”的运动,动员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纸张、玻璃、罐头盒和塑料等可作为工业原料,而菜根果皮剩菜剩饭等有机物则变成肥料。

  在库里蒂巴市的各个居民社区,每周来三次垃圾回收车,都是两辆同行,前一辆车回收垃圾,后一辆车分发食品。这种服务满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绿色交换”使库里蒂巴过去多年积累下来的难以清扫的垃圾死角得到了清理,市民讲究公共卫生也已蔚然成风。这一成果靠的不是行政命令,不是惩罚手段,也不是从事环境卫生的专业队伍,而是广大民众对“绿色交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记者  韩沛 周志英/文 段柳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