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邕江河畔的下灵村古村落群
藤蔓爬满青砖墙
庭院里别致的地砖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往往通过古建筑得以体现。
近年来,邕江两岸展开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后越来越美丽,但在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上仍需进一步加强。在今年的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把目光聚焦到邕江综合整治开发利用工程的建设上来。
其中,政协委员张荣提出了《关于挖掘保护石埠堤古民居建筑建议》,建议在建设美丽河堤的同时,进一步保护石埠堤古民居建筑,这些古建筑将是百里秀美邕江的建设中惊艳的一笔。让人欣喜的是,提案提交3个工作日就得到了答复并落实。相关部门表示,在不影响防洪堤建设的情况下,古民居及生态竹林给予保留。
委员建议
建设美丽堤岸的同时保留古民居
石埠堤沿线上的邕江整治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张荣在调查中发现,沿线8公里的生态竹林被砍伐,黄土裸露。她认为,这里呈现给游客的应该是一种秀美和自然的乡村生态风光,应该给予保留及保护。
现存的邕江沿岸古建筑多以青砖灰瓦的坡屋顶壮族建筑为主,主要分布在石埠靠邕江边上的上灵村、下灵村、乐州村等村落。张荣在提案中提到,古居民建筑是珍贵文化符号的代表,是古代平话人迁徙、生活的物证,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它们同时具备古村落、古码头、沿江而建的特点,但在邕江沿岸现存为数不多。
如今分布在上灵村、下灵村、乐州村等地共有56栋古民居建筑,每一栋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因美丽邕江建设而被列入拆除范围。
“为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进一步保护石埠堤古民居建筑,在建设美丽河堤的同时,保留这些有价值的古建筑,让这一沉寂的珍宝发出应有的光和热。”张荣建议,对古民居建筑进行保留不予拆除,并将古民居打造成为“邕州古院文创园”,保留古建筑的原始风貌,修旧如旧。同时,融入壮族建筑的精华,引进文博元素,将石埠堤古民居建筑打造成为南宁市的一个文化亮点。另外,进行合理的商业开发,主要是高端民宿的改建和经营,以维持古民居建筑的保护。
巧妙搭建的飞檐
古宅、古榕、古码头
贡元牌匾
记者走访
古民居蕴含古文化吸引市民游客
昨日下午,沿着邕江沿岸,记者来到美丽南方,走进石埠的上灵村、下灵村、乐州村等村落。在下灵村,小青瓦、青石墙裙……几栋古民居错落有致,坐落在邕江边上,别具特色。虽然不是周末,但游客不少,人气颇旺。
在下灵村有一座知青文化园,其中的陈列室专门用于展示当年知青们用过的鼓风机、锄头等老物件,散发着古朴而踏实的气息。
在上灵村,记者同样也看到几栋古朴的民居,民居周围种满了芭蕉,树下有房、房外有树……一派悠然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在乐州村的古民居前,记者遇到了78岁的李超乾。李大爷告诉记者,他平时喜欢到这里的老房子走走看看。听说邕江正在进行综合整治开发利用工程,古民居要拆了,他心里很不舍。“这些民居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李大爷说。
走进古民居,记者看到房子里还保存有石础、石蹾、石柱,摆放着风谷机、磨米器具等,房子后面还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榕树。“这些都是老古董了。”触摸着这些老物件,李大爷满是感慨。
李大爷还告诉记者,老房子的后面以前是一间私孰学堂,当年他和发小就在这里上学。这间学堂出了一位进士,进士的牌匾已被村里收藏起来了。在李大爷的引领下,记者看到了这块牌匾,虽然因年代久远有些斑驳,但“明经进士”“贡元”等苍劲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斑驳的牌匾
敦实的石舂
部门答复
不影响防洪古民居生态竹林给予保留
一座城市的历史分量来自它的文化渊源,而文化渊源正是由经朝历代一家一族的点点滴滴所构成。因此,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好南宁地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做起来却不容易。
张荣告诉记者,在保护古民居的建设中,青瓦房是一个开发利用的成功典型。青瓦房对外开放后,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游览参观。石埠靠邕江边的不少村落古民居比较集中,如果这些建筑能够保留下来进行保护和利用,将是百里秀美邕江的惊艳一笔。
张荣委员提交的提案在3个工作日就得到了答复并落实。1月17日,水邕办常务副主任冯步广在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项目对接会上表示,在不影响防洪堤建设情况下,1-红线范围内的所有古民居、生态竹林、超15厘米的乔木、渡口、码头要给予保留。另外,下灵知青园、老口渡口码头、老口旧街和西乡塘老街不能动,要保留。
同时,项目业主组织设计单位和西乡塘区对沿江边的古民居、码头、渡口做现场调查和统计,本月底完成。对下灵知青园的开发利用由西乡塘区牵头,确保今年8月份完成。保留沿江的古民居、竹林、码头、歌圩点等的建设,一定要由水利局提出防洪意见。 (记者 赵金玲 实习生 王功孝/文 记者 赖有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