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走出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广西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2021-01-04 09:22:02来源:广西日报编辑:唐志强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走出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李新雄

  “十三五”时期,广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再提速。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48%提高到2019年底的54.93%,全区R&D(研究与发展)投入由105.9亿元增至167.1亿元;2019年全区发明专利拥有量较2015年末增长2.6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3倍;5年间,我区参与攻关的2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补短板

  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更强

  作为西部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广西如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握新形势,提出要“坚持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不动摇”。

  2017年,我区设立50亿元的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4年来,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糖料蔗等13个重点产业领域部署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创新成果丰硕。

  为了给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更强劲的催化剂,2018年11月,我区启动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突破100项以上重大技术、创建10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引育100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新增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转化1000项重大科技成果),仅两年多时间就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该工程获得521个专利,开发出293个新产品,新增产值530亿元。

  与此同时,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正助力广西一些领域从“追赶者”阔步奔向“并行者”乃至“领跑者”。2019年,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303.67亿元,完成营业总收入8495.11亿元;贺州、来宾、玉林、南宁四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区构建形成5大类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认定体系,持续推进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八桂学者制度和特聘专家制度。2019年,我区国家“五类”人才数量达73名,为2015年的3.17倍。         

  育企业

  创新主体更有活力

  2020年12月28日,广西发布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百强等四大榜单,广西交科、柳工、田园生化、车之家等100多家创新发展成效突出、创新投入强、创新产出高的企业榜上有名。数据显示,高企百强仅占全区高企总数的4.2%,但其营业收入、实缴税额分别占高企群体的36.49%、49.63%。

  “十三五”期间,我区启动高企倍增行动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梯度链,助力企业挺起创新脊梁。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的641家增至2019年的2388家,增速排在全国第七位。“瞪羚企业”107家,实现了从无到有。

  为了撬动企业的创新活力,我区设置了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专项及高企再倍增计划、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培育等专项。2020年下达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资金超过4亿元。

  企业创新的脉动,澎湃强劲。2020年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共认定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3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由7家增至15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从零发展到30家。2020年1—11月,全区吸纳技术交易额为259.61亿元,同比增长75.50%。

  改体制

  创新生态更优良

  在全国率先实施引智项目经费包干制;首次提出上市企业培育计划;开展人才薪酬制度试点……2020年5月,广西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近90个政策点全方位推进自主创新。

  为了给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我区科技体制改革剑指痛点难点:

  2016年,我区成立自治区科技领导小组强化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1+8”系列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创新驱动顶层设计;

  探索实施财政科研项目“揭榜制”、科研薪酬激励等方面的改革,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的创新自主权;

  2017年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由原来每年一次改为常年接受申报,每年进行4次评审并逐步过渡到常态化,“放管服”模式迎来科研人员投身科研活动的新热潮;

  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整合形成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等5大类科技计划,建立全程“嵌入式”的新型科技监督和评估体系。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促开放

  创新合作市场更宽广

  以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为平台,与国内外企业开展多领域深度合作;建立跨国技术转移机制,向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家输出大米种植和加工技术、新型肥料技术;打造“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曼谷创新中心”等国际创新合作平台……这是广西科技创新领域开放发展、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动案例。

  我区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连接中国与东盟科技创新合作的战略支点地位逐渐凸显。“十三五”以来,我区先后与9个东盟国家共建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工作机制,形成了稳固的政府间多边交流合作渠道;建立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跨国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协作网络覆盖东盟10国和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连续举办17届东博会先进技术展和8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促成了我国与东盟国家一系列的技术转移与合作。

  同时,自治区大力引进国家级、高水平创新平台到我区建立分支机构。在北海,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顺利安家落户;在南宁,浙江大学—广西东盟创新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广西节能环保研究院拔地而起;在柳州,广西汽车研究院蓬勃发展。自治区还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双方共同出资4亿元,联手攻关广西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科学难题。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