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西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一带一路    |    魅力东盟     |    舆情智库
南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取得多项新突破
2020-01-17 10:08:27来源:中新网编辑:骆秋妤责编:赵滢溪

  摘要提示:南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庄凯15日介绍,南宁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南宁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数字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中新网广西新闻1月15日电(黄艳梅 古宇心)南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庄凯15日介绍,南宁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南宁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数字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1月1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举行数字南宁建设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数字南宁建设总体情况和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建设推进情况。当天还举行了南宁市“区块链+”人社应用平台发布仪式。

  近年来,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实施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广西的决策部署,积极融入中国—东盟信息港的重大战略部署,着力发展开放合作的数字经济,切实打造移动高效的数字政府,全面推进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努力构建安全可靠的保障环境。南宁荣获2018年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优秀城市奖。

  为了打造发展开放的数字经济,南宁市积极抢抓强首府战略、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等多重机遇叠加的新优势,紧紧围绕总体规划的新要求,统筹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建设。

  庄凯介绍称,南宁市积极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断释放数字化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助推南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南宁先后引进了华为、浪潮等数字经济领军企业,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累计筹建数字经济类项目108个,累计完成投资达287.48亿元,逐步形成五象新区、高新区、青秀区等数字产业集聚区。

  庄凯介绍称,南宁切实打造移动高效的数字政府。南宁市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聚焦便民利企,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着手,以“政府提效、服务提优”为核心要求,以政务数据“聚通用”,深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

  目前,南宁市建成联通区市县乡四级的电子政务网络,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政务数据中心、共享交换平台,强化政务服务支撑能力。南宁积极推进全市政务服务一体化,使用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南宁平台),政务服务事项做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南宁推进智慧治理提升工程,建成南宁市扬尘治理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精细治理新突破,进一步守护“南宁蓝”。全区首创打造河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实时监控河道动态信息,突发水污染事故预警,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汇报、早处,为守护清水绿岸发挥效力。南宁开展餐厨垃圾智慧监管平台、智慧环卫信息管理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卫生。建成了涵盖交通信号控制、交通视频监控、电子警察、交通流量检测、交通诱导发布、交通指挥调度等系统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有效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为了全面推进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南宁市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建设,不断补齐“智慧民生”短板,促进公共服务便捷化以及公共资源均等化,努力提升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南宁不断拓展城市级公共服务移动应用平台 “爱南宁APP”的功能应用,注册用户突破350万,日活跃用户达57万,成为全国领先的城市级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出的“一码通城”,除了乘坐地铁、坐BRT、游青秀山、逛园博园以及食堂就餐,新增公交、图书馆、门禁、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等应用场景,“一码通城”刷码量已超过1.37亿人次。

  此外,南宁积极推进智慧人社和智慧医疗,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人社全业务的南宁“智慧人社”系统,207项业务实现网上查询或办理,197项窗口业务全部纳入“一门式”服务,已推出62项创新应用,在全国首创手机“刷脸”申领失业保险待遇,在全国率先推出惠民利企就业社保补贴“免办”服务等,工作经验获得人社部发文在全国推广。

  庄凯称,下一步,南宁市将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生态文明、民生服务等各方面各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建立数字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数字南宁“建”得完善、“用”出实效、“融”出活力、“管”得到位。(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