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巧手编出美好生活

广西日报2019-07-19 10:35:01

巧手编出美好生活

  图为平南新马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本报记者 唐正芳 通讯员 张 思 莫舒华 文/图

  靠着一双巧手,马琼模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颇为风光的“万元户”,马振鹏成为首届“贵港工匠”,韦金英则成为当地的企业家。

  这3个人都生长在同一片土地——偏僻山乡,拥有同一个身份——农民,干着同一件事情——编织。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上千万元的外汇。

  有着“广西工艺编织名镇”之称的平南县平山镇,就是成就他们的地方。

  A 上个世纪响当当的“万元户”

  身材高大的马琼模是平山商会会长、平南新马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侨后裔,目前正在经营一家编织厂,去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

  平山镇有编织传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桂村家家户户都在晚间各做10多个篮子,凌晨一点出发,挑到圩上卖给供销社,然后换回大米。马琼模介绍,祖辈、父辈都搞编织,自己不到10岁也开始接触这门手艺。

  编织,让马琼模一家度过了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平山镇,当时的平山公社成立竹器厂,22岁的马琼模因为精细的手艺成为该厂技术员,月薪45元。

  当年春季广交会,马琼模设计编织出20多个样板,成为该厂订单最多的技术员。秋交会,马琼模除做好工厂的任务外,私自送了几个样品,没想到竟收获4-5万元的订单。当年底,马琼模和朋友合伙“单干”,成了“万元户”。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响一转”是当年先富起来的标配。马琼模每天穿着的确良衬衣、带着耀眼的手表、骑着自行车行走在乡间,引来乡亲的侧目。此后,该镇家家户户开始搞起了编织。

  平山镇“放水养鱼”,把工商、税务、消防等12家收费部门整合起来,企业只需缴纳国税。良好的投资环境,成就了当地的编织业。

  该镇编织业最辉煌的时期当属21世纪初。那时,街头巷尾,凡是有空地的地方都被租用做工厂,有些老板还把工厂开到附近的乡镇。每个工厂都有一两千人,大厂则超过3000人,还有数不清的外发加工;街上运送编织品的汽车、摩托车形同游龙,老板用麻包袋装钱给工人发工资,其热闹可见一斑。

  编织业火红,自营出口呼之欲出。2002年,马琼模的工厂拥有自营出口权,他开办的两个编织工厂,每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元。当年的“万元户”早已变成“千万元户”,为国家出口创汇贡献力量。

  B  他被授予首届“贵港工匠”称号

  左手紧紧按住竹茎,右手灵巧地缠绕,三四十分钟,一个精美仿古储物篮就展现在记者面前。

  今年49岁的马振鹏,是平南县荣泰工艺厂的管理人员,负责工厂的产品设计。2018年,他被授予首届“贵港工匠”称号。他常说:“急工不像样,慢工出巧匠。”

  受到马琼模影响,10岁的马振鹏也开始自己的编织生涯。“小学四年级,我就和同学勤工俭学,把编织好的篮子挑到圩上卖,卖钱后去看电影。”马振鹏笑着说起小时候的趣事。

  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马振鹏的手工编织非常了得。初中毕业后,他到广东打工,进了当时亚洲最大的藤竹工艺品家具公司当样板设计员,手下还带几个负责技术设计的大学生。

  2003年,马振鹏回到编织正火热的家乡。不久,荣泰从外地回乡建厂,马振鹏直接参与到工厂的设计和建设,决心大干一场。

  马振鹏向记者介绍如何编织好一个工艺品,首先要选材,编织时要注意手法一致,间隔均匀,平顺光滑,色泽搭配突出。“最关键是造型,完美的造型能让人眼前一亮,百看不厌!”

  走进荣泰编织展示厅,除了日常使用的花篮、果盘、垃圾篓外,还有栩栩如生的动物篮子、惟妙惟肖的南瓜藤编、小巧精致的迷你提箱等品种,这些都出自马振鹏和他同事的灵巧双手。目前,马振鹏正在编织公仔车,准备参加贵港市第二届“布山杯”工艺美术作品展览。

  “编织工艺不仅带给我多姿多彩的生活,还给我带来不同的人生感受。”马振鹏对编织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说,编织属于纯手工活,跟现代的机械化生产相比,很难产生倍增经济效益,许多年轻人不愿再干,手工编织面临失传的境地。“现在我只想把这种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C  农民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黝黑的脸庞,沙哑的声音。平南县荣泰工艺厂董事长韦金英总给人特别豪爽的印象。

  今年57岁的韦金英当初因为大儿子走进编织行业。2000年,大儿子初中毕业,她辞掉教工工作,带儿子干起编织。

  韦金英入行编织正是该行业辉煌期,在平山镇已经找不到厂房,于是就到隔壁乡镇容县罗江租厂房干,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在政府支持下,韦金英将工厂搬回家乡,建设荣泰工艺厂,正式扎营安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该镇编织面临工人工价上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境况。2009年,韦金英用小货车将编织材料送到乡下,然后回收编织好的产品。有些老板为了寻找到更多的劳动力,还把材料送到更遥远的博白县农村,“广种薄收”,千家万户成为“流动工厂”。韦金英还免费为工人提供食宿、帮买养老保险。

  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莫测、劳动力短缺等多重压力下,平山镇的编织仍然奋勇向前。2018年,平山镇编织拥有自营出口企业18家,规上企业15家,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占平南县57%。

  “你看,门不用锁,窗不用装防盗网。为什么?因为安全呀。”韦金英带记者参观她家住房时自豪地说。她认为,良好的治安环境得益于百姓的富足生活,而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是因为编织行业给他们提供就业。“只要编织行业在,平山就会长治久安。”

  近年来,平山镇依托当地特色竹木芒编产业优势,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富民行动”,通过鼓励出口编织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结对子,实现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阅读
 
编辑:骆秋妤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