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带笑颜 ——访广西文旅脱贫攻坚的五个典型村屯
来源:广西日报  |  2020-12-18 09:04:27

绿水青山带笑颜 ——访广西文旅脱贫攻坚的五个典型村屯

  上图:凌云浩坤湖。 下图:丹炉山玻璃栈道。

绿水青山带笑颜 ——访广西文旅脱贫攻坚的五个典型村屯

  虎头村的美丽风光。

绿水青山带笑颜 ——访广西文旅脱贫攻坚的五个典型村屯

  山清水秀的三甲屯。

绿水青山带笑颜 ——访广西文旅脱贫攻坚的五个典型村屯

  濑江屯村民在制作红糖。 黄文伟/摄

  李志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发展旅游、康养和其他生态型产业,发展特色旅游全域旅游”的重要指示精神,高位推动乡村旅游工作,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家在青山绿水间,百姓处处笑开颜。从凌云的浩坤湖到富川的虎头村,从马山的羊山村到南丹的丹炉山,再到宁明的濑江屯,我们撷取5个村屯,捕捉5张笑脸,展示广西推进文旅扶贫带来的喜人变化。

  1 浩坤湖变聚宝盆

  碧山如洗,湖天一色。寒冬时节的浩坤湖景区,依然生机勃勃。

  一大早,景区的员工各就各位,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湖畔,罗正堂带领一群员工在管护绿植。罗正堂是浩坤村人,这几年,他全家都在景区务工,光工资收入一年就有好几万元,早已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谈及生活现状,他说:“现在收入有了保障,日子越过越甜!”

  浩坤湖是珠江源之一,荟萃了峰丛、洼地、溶洞、地下河、天窗、天坑等喀斯特景观,风景优美。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浩坤湖的景致更加迷人。然而,生活在湖光山色中的村民,生活却过得很清苦,沿湖4个村2015年贫困发生率仍有50%左右。

  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凌云县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的支持下,抓住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机会,将浩坤湖纳入自治区重大旅游项目进行开发。

  县里专门成立旅游发展平台公司,累计投入10亿元,修建了景区公路、沿湖栈道、旅游码头、游客中心、风雨廊桥、观景台亭、旅游厕所等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富民始终是初心。当地以资源租赁、门票分红、景区就业、资产入股、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为抓手,形成“六个一”旅游扶贫模式,带动浩坤湖周边群众吃上“旅游饭”,生态旅游成为浩坤湖周边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2016年以来,浩坤村共脱贫187户904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53.14%降至2019年底的2.64%。今年再脱贫9户49人,全村实现脱贫出列,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2 虎头村的童话梦

  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七彩虎头村绚丽斑斓的一天开启了。

  黄世正,虎头村村委副主任,也是虎头村的致富带头人。一大早,他开着小货车满载而归,车上装着一筐筐水库鱼。“以前这里的鱼无人问津,如今供不应求。”黄世正笑容满面。

  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龟石水库旁的虎头村,是一个水库移民村,村民以捕鱼为生,没有其它产业支撑,生活温饱成问题。村里原来只有一条泥巴路,遍地垃圾,村容村貌黯淡无色。

  2017年,富川瑶族自治县党委、政府依托国家级湿地公园的优越生态环境,确定了虎头村“旅游兴村”发展战略,走出旅游发展“三部曲”。

  第一步,开展整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第二步,以创意为突破,聘请专业人员对全村69栋居民楼外墙进行彩绘,把渔村妆扮成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第三步,挖掘并展示当地特色炸龙、舞龙、灯楼等非遗文化,为游客送上民俗大餐。

  虎头村很快声名鹊起,游客蜂拥而来。人气兴旺,直接带动当地水库鱼、糟辣粉条、油茶等特产的销售。黄世正开了个合作社,专门加工鱼干,带领贫困户共闯市场。

  旅游业的发展,也催生了相应的服务业。农家乐、油茶店、奶茶店纷纷诞生,数量有10多家,其中有4家是贫困户开的,年均营业额10万余元。2018年,全村2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如今,虎头村的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旅游消费,给虎头村致富和乡村振兴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3 羊山村里攀岩忙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冬日的羊山村,处处绿意盎然。

  进入12月,羊山村三甲屯村民徐兰艳管理的民宿迎来了一拨拨游客。这样忙碌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正是几年前还是贫困户的她所期待的。“游客越来越多,民宿越来越火,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徐兰艳喜笑颜开。

  位于马山县大石山区的羊山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大多数村民只能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2017年,在马山县举办第二届山地马拉松赛事期间,中国登山协会的专家发现三甲屯的山石坚硬,有裂缝,有仰角,适合发展攀岩,提出了建设攀岩基地的建议。

  在自治区文旅、体育等部门的支持下,马山县以古零镇羊山村三甲屯约3.6平方公里区域为核心,科学规划打造攀岩小镇。经过几年建设,攀岩小镇已成功开发22面岩壁、553条攀岩线路、6条登山栈道、9个攀岩平台,兴建了民宿、餐厅、旅游厕所、汽车营地、露营大草坪、营地主舞台等系列配套设施。

  2018年12月,攀岩小镇被自治区体育局命名为“广西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攀岩小镇营地被命名为“广西五星级山地户外运动营地”。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横空出世,给周边村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引擎。

  围绕攀岩小镇,小镇核心区三甲屯及周边村屯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出租房屋、建设民宿和销售农产品等方式直接获益。2018年,攀岩小镇周围的羊山、安善、乔老、里民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整村脱贫。

  12月19—20日,2020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精英挑战赛将在马山县攀岩小镇拉开战幕,这不仅是中国攀岩界的年终盛典,也将擂响马山旅游脱贫攻坚收官的战鼓。

  4 丹炉山成新网红

  随着玻璃栈道开放,丹炉山景区已成为桂西北旅游的新晋网红。

  龙二妹是景区所在地丹炉屯村民,以前在外务工,家庭比较贫困。从2018年开始,她被安排到景区上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在景区上班,我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下班了还能回家陪伴家人,这正是我想要的幸福生活。”龙二妹说。

  山水迤逦,古迹深幽。位于南丹县吾隘镇的丹炉屯,不仅有美丽的生态资源,还拥有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炼丹遗址。然而,丹炉屯人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生活却过得不并富裕。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南丹县将丹炉屯列为旅游脱贫村屯,引入投资公司,大力发展旅游。公司投入1.5亿元,仅仅用7个月,修缮了古城遗址,开发了溶洞,建造了玻璃栈道,建设了生态停车场、服务中心、观光车道、观光步道、商铺长廊、餐饮长廊、民宿等相关配套设施。

  面对丹炉屯“脏乱差”现象,政府投入600多万元开展水系治理、屯内道路硬化、民居立面改造,公司也投入730万元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大力提升景区人居环境。

  2018年2月,丹炉屯景区试运营并一炮打响。目前,景区已获评4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超过80万人次。

  景区始终坚持共享理念,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提供就业、农产品销售等渠道全方位帮助村民增收。公司投资210万元成立“丹炉生态乡村旅游合作社”,创办了长桌宴、豆腐坊、土酒酿制坊、腊肉坊等,和村民收益分成。景区优先安排周边村屯村民就业,岗位有80多个,今年疫情期间,景区没有让一位员工下岗。

  5 濑江屯里蔗糖香

  进入冬季,一年一度榨糖季开启,濑江屯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走进濑江屯,空气中弥漫着蔗糖的清香。村民何全宁正在用土法制作红糖,一口大锅架在熊熊大火之上,锅里翻滚着金黄的浆液,他不时用大瓢搅动浆液。

  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濑江屯,几年前还深陷贫困,70多户村民有49户是贫困户。花山岩画成功申遗后,宁明县发挥濑江屯位处花山脚下的地利,将其列入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重点打造。濑江屯修建了旅游码头、观光步道、村史馆、民宿等旅游设施,村貌焕然一新,2017年成功创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大量游客的涌入,为濑江屯村民带来巨大商机。濑江屯组建多个专业合作社,从事土法红糖与糖波酒等特色产品经营。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耀达村全村参与红糖与糖波酒制作的贫困农户达100多户,合作社年销售红糖22万斤以上,糖波酒产量6万斤以上,产值230万元,入社贫困户每户年收入3万元以上。

  濑江屯组建了花山战鼓队、山歌迎宾队、铜鼓队、仙琴队4支乡村文艺表演队伍,为游客进行表演,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参与者每人每年可增收2400元左右。

  2018年,耀达村成功脱贫摘帽。2019年,濑江屯入选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耀达村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宁明县政府相关人士介绍,全县共建成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18个,2017年以来累计实现旅游脱贫1.8万人,旅游产业对脱贫的贡献率为25%。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编辑:唐志强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