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9-11-08 09:06:35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骆秋妤 | 责编:赵滢溪

  本报记者 骆万丽

  11月1日,崇左市政府与浙江友诚控股集团举行签约仪式——在中泰产业园区建设以甘蔗渣为原材料年产75万吨乳酸和50万吨聚乳酸项目,打造广西聚乳酸可降解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未来有望在当地形成新的千亿元生物基新材料产业。

  今年5月,广西糖业集团与广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了订单农业大数据平台:每份合同对应一个二维码,轻轻一扫,合同签订情况、蔗农信用等数据一目了然。如今,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订单管理平台化正在全区逐步推广。

  2019年,糖业企业战略重组步伐不断加快,欧亚糖业重组、百色甘化糖厂关停、南宁糖业在河池开展“四并二”试点……过剩制糖产能的退出,提高了糖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当前,改革正成为广西糖业“二次创业”、发力高质量的关键词。

  广西是全国最重要的“糖仓”,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值的60%左右。但近年来,糖价持续低迷、市场冲击加剧、糖企经营困难,广西的“甜蜜事业”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必须紧紧抓住降本增效这一核心,打破机制体制的藩篱,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不久前举行的2019/2020年榨季全区糖业工作会议上,广西进一步明确了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加快推动糖业“二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今年2月,我区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围绕提高生产能力、保护蔗农权益、放开甘蔗市场、兼顾地方利益、整合加工能力、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做大糖业产业,深化糖业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糖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近一年来,改革向纵深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订单农业激发市场活力,糖料蔗购销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发展订单农业是糖业企业占领市场、建设制糖第一车间的最佳途径。我区制定实施了《广西糖料蔗订单农业管理办法(试行)》,规范订单农业发展。今年以来,各制糖企业组织专员进村入户,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合同模式;同时,依托广西泛糖科技、润桂科技两家公司搭建信息化平台,借助大数据优势,提高订单合同核准备案效率。截至今年10月25日,2019/2020年榨季已签订备案订单合同44万份,涉及农户72万户,订单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9.74%,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农企关系逐步形成。

  “双高”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降本增收成效初显。目前全区500万亩“双高”基地累计完成土地整治建设面积502.46万亩,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土地整治目标任务;水利化建设面积286.87万亩,综合机械化率69.8%,良种种植率100%。抽样测产结果显示,已建成的“双高”基地样本点平均亩产7.15吨,平均蔗糖分14.5%;“双高”基地由整合前的472.26万块地,整合归并为46.78万块,平均达到“十并一”,万亩连片以上的片区28个,人工和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蔗农增收明显。

  “加”“减”并举,加大加工能力整合力度。为推动糖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一方面对落后产能做“减法”,淘汰低端生产力;另一方面,为先进生产力做“加法”,深入开展全区糖厂“对标定标追标”专项活动和“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目前,全区制糖企业集团已由2016年的17家减少到目前的10家,形成6家年制糖能力超百万吨的企业集团,预计2019/2020年榨季6大集团的产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全区食糖精深加工产品已接近20种,全产业链延伸初见成效。

  11月,新榨季大幕开启,据自治区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2020年榨季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1150万亩,预计产糖量与上榨季基本持平,农民种蔗收入稳中有升。我区将加快推进糖料蔗基地建设,力争实现糖料蔗综合机械率达70%、机收率达30%的目标;推动企业提质升级,通过“三化”技改,力争把吨糖生产成本再降低150元;进一步完善购销市场秩序以及糖业服务体系建设。预计新榨季我区蔗糖分比上榨季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这将为制糖企业增加效益10亿元以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