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走东盟万里 看丝路画卷”系列报道之老挝篇

2019-09-10 09:09:25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骆秋妤 | 责编:赵滢溪

“走东盟万里 看丝路画卷”系列报道之老挝篇

  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的技术人员在察看大棚里种植的哈密瓜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简文湘 苏超光 文/图

  “志同而气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署名文章《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里,如此高度概括中老两国关系。

  与中国比邻而居的老挝,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

  在老挝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六七”学校成为两国传统友谊的见证者;在中国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今天,老挝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两国缔结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中老关系新时代。

  采访组于7月8-12日来到老挝这片平和而安宁的土地,所见所闻,处处感受到这里的人民对中国的深情厚谊,真真切切体会到两国人民志同气和、相交相亲的浓烈氛围。

  一个援助项目,开启老挝减贫模式

  7月11日,在琅勃拉邦市象龙村小学,记者目睹了热闹非凡的一幕。老挝农林部副部长通万带着琅勃拉邦省多个部门的负责人,来检查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老挝部分)象龙村示范点建设情况,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先发言。

  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老挝部分)是习近平主席在南南合作圆桌会上提出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个减贫项目之一,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东亚减贫合作倡议”的首批实施项目。以万象市桑通县版索村和琅勃拉邦省琅勃拉邦市的象龙村为示范点(2019年起又增加了列入澜湄合作框架内的塞塔尼县金花村二期示范项目金花村示范点),由在国际减贫交流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广西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作为实施单位。

  记者看到,象龙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已基本完工,新建的村级沥青路平坦而宽敞,一排太阳能路灯位列道路两旁。在村小学,学校师生宿舍楼显得格外气派,几个孩子正在篮球场上玩耍。

  2017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老挝,在和老挝国家主席本扬·沃拉吉会面时说,农业领域可以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不仅可以帮助老挝发挥自然优势,还可以帮助更多人摆脱贫困。

  一诺千金。在象龙村,村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中国帮助老挝减贫的行动。

  78岁的村民希玛在村里开了一间小店,对于村里的变化,她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以前村里是泥巴路,风一吹店里的东西就蒙上厚厚的灰尘;没有路灯,晚上黑漆漆的。现在每到夜晚,村民坐在路灯下聊天,孩子也出来玩,热闹多了。”

  “建好了师生宿舍楼,家里离学校远的老师和学生就不用天天走路上学了。”小学校长万迪的语气里满是喜悦。而对于67岁的坎佩来说,最让他高兴的是建好了饮水工程,留守在家的老俩口终于不用到河边挑水了,打开水龙头就能用到干净的水。

  中老国家联合项目管理办公室老挝方主任纳林通告诉记者,该项目由中老两国政府共同实施,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做好乡村旅游等项目的实施,让村民有稳定收入。老挝要在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该项目给老挝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减贫模式,老挝方要把其做成示范工程并向全国推广。

  7月10日,在万象市赛塔尼县金花村,村民威尔康正忙着种植大棚蔬菜。以前她家靠种植水稻为生,全家年收入折合人民币5000多元。在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她学会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现在一个季度光种菜收入就有1万多元。

  如今,该村大部分村民都像威尔康一样靠种植蔬菜脱贫,而金花村也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万象小有名气的蔬菜种植基地。

  一所特殊学校,延续中老传统友谊

  当记者7月9日来到老挝农工发展进出口服务公司副总经理康本·塞老翁的办公室,6位年过半百的老挝人微笑着用中文跟我们打招呼:“你好!”让人备感亲切。

  听说记者到访,老挝国立大学退休教师暖贞特意召集了几位曾在“六七”学校学习的老同学到此。

  提起在“六七”学校就读的日子,大家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在学校里,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幸福。”老中铜矿开发公司副总经理苏华说,在老挝,为躲避炮火,他和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学校不但吃住好,有书读,还见到很多以前没见过的东西,“就像到了一个新世界。”

  暖贞回忆起“六七”学校的创办史。1965年,老挝国内战火蔓延,老挝党中央希望在中国建立一所学校,让老挝的红色后代得以接受教育。1967年,中老双方签订了关于在南宁市创办“中央干部子弟学校”的会谈纪要,校名按当年年份定为“广西南宁六七学校”。

  “没有‘六七’学校就没有今天的我。”老挝农工发展进出口服务公司销售部经理坎佩尔的话让大家深有同感。他们的人生轨迹有很多相似之处:回国后都在与中国联系紧密的单位上班,孩子大多送到中国读大学,上一辈的“中国情结”,在下一代人的身上延续。

  记者采访的当晚,恰巧有20多位“六七”学校的同学聚会,大家在一起唱中国歌曲,回忆在南宁度过的快乐时光,并拍成视频传给康本·塞老翁分享。当得知康本·塞老翁身边有广西记者时,他们热情地邀请记者去采访他们,使记者深深感受到他们对中国及广西的热爱之情。

  如今,“一带一路”又把中老两国紧紧地联系起来。“老挝人大多知道并拥护‘一带一路’倡议,这对我们帮助很大。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来投资。”康本·塞老翁说。

  一座新式学院,搭建民心相通桥梁

  7月10日,在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新建成的综合楼里,20多名来自老挝各地的教师正在认真学习中文。为帮老挝培养更多懂中文的教师,学院每年暑假都开设老挝本土教师培训班,每个省选送两名优秀教师参加。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语言更是搭建民心相通最直接的桥梁。

  “孔子学院由老挝国立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共同建立,面向全社会招生,于2010年3月挂牌运行。”学院中方校长李肖介绍。

  “现在想学汉语的老挝人越来越多,在老挝国立大学,报考汉语的学生人数已超过英语,成为最受欢迎的外语。”学院老方校长阮玮蕾说,新综合楼建好之前,学院每学期只能招收1000多名学生,有的人在报名的头一天晚上来到学校,睡在走廊上抢占位置。报名开始后半小时名额就被抢完了。老挝外交部有一名工作人员报不上名,着急地找到中国驻老挝大使馆,“走后门”要到3个名额,利用周末时间带着亲戚的孩子一起来学习中文。

  老挝国立大学大四学生苏佳浩学习汉语的初衷是想找一份好工作,没想到坚持学下来后,惊喜连连。在学院老师的鼓励下,他连续三年参加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先后获得二等奖和最佳口才奖,今年更荣获老挝赛区冠军。如今,他通过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申请到“一带一路奖学金”,拿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秋季就要到中国留学了。“我是农村的孩子,学习汉语改变了我的命运。”这个帅气的小伙子说。

  “在这里当老师虽然很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孔院教师翟云柯说,因为这里的学生对汉语有浓厚兴趣,学习起来非常认真,学习氛围很好。

  据统计,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至今招收了十七届学员共15740人,帮助6所中学开设汉语教学,学习汉语学生达9000多人,培训了近200名老挝本土汉语教师。同时,学院还经常举办各种交流活动,参加人数超过9万人,其中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老挝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梦·老挝情”中国歌曲大赛,现已成为当地影响较大的赛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