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发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同为壮美新广西鼓与呼 ——中央(及部分省区市)媒体“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大型采访活动综述

2018-10-30 08:55:18 | 来源:广西日报 | 编辑:唐志强 | 责编:赵滢溪

发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同为壮美新广西鼓与呼 ——中央(及部分省区市)媒体“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大型采访活动综述

  10月22日至29日,中央(及部分省区市)媒体大型采访团深入广西14个设区市,聚焦“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图为10月23日,记者们来到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采访。广西日报记者 邓盛龙/摄

  广西日报记者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八桂大地处处郁郁葱葱,生气蓬勃。

  60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成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个成功实践,翻开了广西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10月22日至29日,中宣部组织中央(及部分省区市)媒体来广西开展“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大型采访活动。来自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光明日报、光明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中国日报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中央电视台、央视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科技日报、人民政协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新社、中新网以及北京日报、解放日报、江西日报、大众日报、南方日报、重庆日报、四川日报、贵州日报、云南日报、甘肃日报、四川电视台等36家中央和部分省区市媒体共106名记者,分三组深入广西14个设区市基层一线,亲身感受首府城市、长寿之乡、革命老区、边境城市的蓬勃生机;体验北部湾经济区港口发展、产业发展的无限活力;领略新兴城市、工业名城、旅游胜地的多彩魅力。     

  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各市党委宣传部认真组织安排,使采访活动顺利进行。记者们充分发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用情用心创作出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报道,向全国向世界充分展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立体全面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西的成功实践,宣传党中央及全国人民对广西的关心和支持,宣传广西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生动实践,宣传广西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壮美新广西发展鼓与呼。

  感受活力广西的飞速发展

  10月22日,在出发前往广西各设区市的大巴上,彼此陌生的记者们大多踌躇着:广西究竟是什么样子?手中拿到的参考材料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广西吗?疑问随着采访活动的开展很快就被打消了。

  在南宁,初步形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科技服务四大产业微集群的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并填补多项国内高端铝加工领域技术空白的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让记者们感受到广西创新驱动发展的脉搏。

  在柳州,常年保持国内单一车企汽车产量第一的上汽通用五菱,全球拥有20个生产基地、310家经销商的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上市国有企业柳工集团,我国华南、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全球50大钢企柳钢集团,让记者们感受到广西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北海、钦州、防城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采用“两国双园”合作形式的中马钦州产业园,依托港口建起的临港工业重镇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让记者们感受到北部湾经济区港口与产业发展的无限活力。

  在玉林的三环陶瓷小镇和玉柴集团、梧州的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贵港华奥汽车制造项目、来宾高新区、崇左中泰产业园……每一个采访点都留下了采访团记者们的身影,广西高质量发展迸发出的活力时刻触动着大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西记者站记者许大为说:“到过广西很多地方,原本对广西的情况比较熟悉,通过此次集中采访,我对广西农业产业化、工业创新发展又有了更多了解。”

  记者们禁不住惊叹:2017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20395.25亿元,是1958年的83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955元,是1958年的371倍;全部工业增加值7663.71亿元,比1958年翻了10.4番……一串串飞跃着的精彩数字,展现的正是大家连日来进企业、走港口、访园区看到的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广西。

  探寻生态广西的“驻颜”之道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唐代诗人韩愈在诗中生动描绘出的广西山水美景,但他却未曾到过广西。如今,采访团记者们有机会领略广西的秀美风光。

  登逍遥楼、逛东西巷、游两江四湖……每到一处,记者们的手机、相机纷纷上阵,争相拍照留念,桂林的美景让大家流连忘返。

  南宁的那考河湿地公园、柳州的“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玉林的五彩田园、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贺州的黄姚古镇……迷人的景致让记者们不禁感慨:“印象里的广西只有桂林山水,眼前的广西处处是风光旖旎的好山好水。”

  欣赏美景之余,大家更关心的是广西各地如何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桂林大力推进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力保护好桂林山水;柳州积极探寻经济升级、城市转型之道,经持续治理污染,恢复了昔日的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南宁启动那考河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成为了全国城市内河流域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及海绵城市建设的标杆;北海加大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进红树林保护立法,对破坏生态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采访中,各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采取的措施得到记者们的赞赏。

  人民日报社河北分社采编中心主任张志锋表示,此次采访,最大的感受就是广西的生态保护得非常好,特别是柳州改变了人们对工业城市的固有印象,到处都是绿树红花,成为了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广西的做法对许多工业城市治理城市污染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编辑费磊说:“在游客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北海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却丝毫没放松,很难得。”他希望通过这次采访,把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和做法传播出去,让全国更多地方能够了解到广西生态保护的点点滴滴。

  央广网刊发了《广西柳州从“酸雨之都”向“宜居花城”的嬗变》,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则在各自新媒体平台分别刊发了《昔日臭水沟 今日好去处》《广西柳州打造“紫荆花城”亮丽名片》,每日甘肃网刊发了《17座公园串起百里秀美邕江》等新闻报道,大家纷纷点赞新时代广西生态美。

  体验开放广西的无限活力

  十月的北部湾畔,海阔天宽,千帆竞发。在钦州保税港区内,一辆辆大型集装箱装卸车来回穿梭,成排高耸的桥吊紧张忙碌地吊运集装箱。看着码头上的繁忙景象,被记者们团团围住的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文远一脸喜悦:“目前钦州保税港已累计投入190多亿元,建成11个码头泊位,已有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新加坡太平船务、中远海运和香港新恒基等410多家中外企业落户港口,形成了航运物流、大宗商品贸易、整车进口、酒类进口、国际商品直销等特色产业。2017年,钦州保税港区集装箱的吞吐量达到177万标箱;今年1-9月已完成165万标箱,比去年增长32%。”

  听完介绍,重庆日报的记者王翔不禁感慨:“钦州保税港的发展速度真是太快了,重庆和钦州作为对接‘一带一路’的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未来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3条围绕东盟国家建设的国际通信海缆已建成开通,中越、中缅、中老等10条跨境陆路光缆系统建成,我国西部地区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成启动……在位于南宁市的中国-东盟信息港,广西的“数字丝路”成就与前景令采访团记者们大开眼界。

  “去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339亿元,总量连续9年位居广西第1位,边境小额贸易占全区比重近八成、全国比重近三成,是全国边贸第一大市。”来到“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的崇左,记者们听到了广西愈加铿锵的开放足音。

  深受开放广西的触动,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经济日报、云南日报客户端分别在各自媒体平台刊发了《广西防城港:打造通关一体化产业格局 开创新型港航发展模式》《广西钦州保税港区:抓“一带一路”机遇 加速融入南向通道建设》《防城港:“南向”“北联”加速推进 临港经济扬帆起航》《广西北部湾港助推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广西钦州保税港的“忙”与“快”》《中马钦州产业园:绘就“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新标杆》《借“一带一路”东风 柳州制造走向全国》《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使西江黄金水道呈现勃勃生机》等多篇新闻报道,向全国向世界展现正按照“三大定位”新使命,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全区发展的关键举措,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内聚外合、纵横联动,在“南向、北联、东融、西合”上下更大功夫,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的新广西。

  领略魅力广西的多彩元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诗如画的山水,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使八桂大地成为了民族融合团结的大家园,也孕育出斑斓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

  绚丽的民族服饰、独特的民风民俗、珍贵的铜鼓……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记者们“一站式”饱览了八桂大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粤剧《女驸马》《西江粤韵》、歌舞剧《临贺长歌》、文化精品《桂林有戏》,不同的文艺表演让采访团的记者们感受到广西多彩的民族文化。

  光明日报策划部编辑方莉说,自己特别关注广西文化方面的各项建设情况。至今有着未解之谜的花山岩画,传承千年的壮锦、铜鼓,南丹白裤瑶的民族风情,靖西旧州古镇的精美绣球,让人领略到广西浓厚的民族风情、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2012-2017年,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9万人,年均减贫117万人。在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王尚安置点、平果县“吉祥小镇”、田东县林逢镇平洪安置点、德保县老乡家园,记者们看到一户户从深山里搬出来的贫困户住进整洁明亮的楼房,看到一个个扶贫产业方兴未艾,深深感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奔小康的坚定决心,也体会到了广西是一个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家园。

  人民日报贵州分社采编中心主任记者汪志球说,广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通过教育扶志扶智阻断贫困遗传,这些做法都抓住了要害,扣紧了痛点,一路从河池、百色、崇左看过来,成效非常明显,我们要宣传这些好经验好做法。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新闻采访中心首席记者樊思思说:“印象中的广西民族文化绚烂多彩,此次采访让我更看到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这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勠力同心真脱贫、脱真贫,稳步迈向全面小康,相信广西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10月29日,本次大型采访活动结束,采访团记者们各奔东西,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带走的是对广西的美好记忆,留下的是与广西的深厚情谊。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史竞男说,通过这次采访,自己切身感受到了广西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辉煌成就。借此次活动,我们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用好手中的笔和镜头,力争展示出一个古老与新生、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共同交融的八桂大地,讲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生动精彩的中国故事。

  (记者 周珂 邓盛龙 李家健 奚振海 管林华 梁乾胜 采写)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