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西要闻

端好中国自己的“糖罐子”——全国最大食糖生产基地供给侧改革调查

2017-12-08 13:55:21 | 来源:新华社 | 编辑:唐志强 | 责编:赵滢溪

  新华社南宁12月8日电题:端好中国自己的“糖罐子”——全国最大食糖生产基地供给侧改革调查

  新华社记者刘伟、何伟

  眼下正值新榨季,记者在“中国糖都”广西崇左看到,蔗农开始砍收甘蔗,已开榨的糖厂也是铆足了劲儿,预计新榨季将收获更多“甜蜜”。

  广西糖料蔗和食糖产量连续10多年占全国总产量的6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糖罐子”。近年来,为提升我国糖业竞争力、确保食糖安全,广西重点推进优质高产高糖(“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制糖企业战略重组、循环经济建设等,全力推进糖业供给侧改革。

  依托机械化人均管理甘蔗达1000亩

  “我们合作社种有5000亩甘蔗,全部采取澳大利亚新技术,种植、管理和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广西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双高”基地,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理事长丁雷自豪地说。

  丁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用人工砍甘蔗,一个人一天只能收1吨左右,要支付150元。而用机械收割,1吨甘蔗只需要90元。加之除草、施肥等环节机械化也可以省下不少钱,“若按传统种植模式只能是保本,利润就靠机械化了。”丁雷说。

  受生产成本上升和国外低价糖冲击影响,我国糖业发展一度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中国糖业主产区的广西则首当其冲,甘蔗收购价、种植面积、种蔗收入、糖企利润出现严重下滑。

  广西一方面积极推进糖业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加大打击食糖走私力度。随着一系列“组合拳”的实施,糖市逐步回暖。2016/2017年榨季,广西入榨甘蔗量、产糖量、糖价等多项指标均有增长,糖企基本扭亏为盈,带动农民种蔗收入同比增加约30亿元。

  扶绥县糖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卢永锋说:“目前全县已建设‘双高’基地41.6万亩,有超过100家甘蔗专业种植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参与建设,有的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

  “‘双高’基地着眼于建立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是广西糖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黄胜杰说,2014年至2019年广西各级财政将筹措170多亿元资金,用于500万亩“双高”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设面积256.4万亩。

  目前, 广西“双高”基地种植良种率达100%,耕作、新植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收获环节机械化率为15.2%。

  “二次创业”为糖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无论对糖企还是对广西2000多万蔗农来说,新榨季都值得期待。

  “新榨季预计可榨甘蔗175万吨。”位于崇左的广西东门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志强说,公司重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转型,很多生产环节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过去日榨2.2万吨甘蔗需要员工1400人,而现在日榨2.2万吨甘蔗,只需员工980人,同时产糖率提高了0.6个百分点,达到12.5%。”

  据初步统计,新榨季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约1140万亩,比去年略有增加;预计糖料蔗入榨量约4800万吨,产糖量约58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左右。

  黄胜杰说,广西坚定不移推进制糖企业战略重组,制糖企业集团已从“十二五”期间的17家减少到目前的14家,糖厂数量从2015年的104家减少到目前的99家,6家核心制糖企业产糖量约占广西总量70%左右。

  目前,广西糖业综合利用产值占制糖总产值的比率超过40%,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水平国内行业领先。

  日前,广西泛糖产品交易中心开始试运行,预计2018年底广西绝大部分涉糖产品将在这一平台交易,将有助于防止糖价大起大落,维护糖厂和蔗农利益。

  期盼多方发力确保“糖罐子”安全

  广西糖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李文纲说: “在巴西、泰国,一吨糖料蔗生产成本约200元,而我国糖料蔗生产成本每吨超过500元。”

  专家认为,降成本是糖业供给侧改革的题中要义,这需要加大推广甘蔗生产现代化设备、技术,用机械化代替人力,用先进技术保证甘蔗生产质量。

  目前大部分制糖企业生产技术装备落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迫在眉睫。广西2016/2017年榨季机收率仅为15.6%,据有关部门分析,完成500万亩“双高”基地,需要至少2000台大型收获机,但目前全广西仅有162台。

  “现在种水果一亩收益好几万块。如果没有国家和糖厂支持,种甘蔗就没有效益。”崇左市岜陇一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劲松说。按照规划,国家对“双高”基地的补贴将持续到2019年,期待尽快明晰后续补贴政策,将“糖罐子”稳稳端在自己手里。

  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常务副总裁焦念民等业内人士认为,应借鉴世界主要产糖国立法经验,结合地方实际,加快出台广西糖业发展地方性法规,建立糖业管理的长效机制。(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